凝聚科技人才力量,激发创新创业动力。为服务赣州实施“三大战略”、突出“六大主攻方向”贡献科技力量,今年3月,由市委人才办、市科协、市科技局、赣南日报社、赣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赣州市第五届“十大科技创新人物”评选活动启动。至日前评选活动结束,共评选出“十大科技创新人物”和“十大科技创新人物”提名奖获得者20名。本报开设“人物风采——赣州市第五届科技创新人物系列报道”专栏,对获奖者和团队的创新创业事迹进行逐一展示。
“凡事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精做极致。”这是他的人生格言。也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,让他无论是在求学阶段,还是教书育人、科研攻关方面,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。他就是赣州市第五届“科技创新人物”、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冶金化学学部副部长梁勇。
6月4日,记者见到梁勇时,他正在实验室里与科研人员一起讨论新的钨冶炼工艺。“赣州矿产资源丰富,尤其是钨矿和稀土矿。但资源是有限的,我希望能尽自己所能,将有限的资源高效开发利用,并且尽可能地减少废水排放。”梁勇对记者说,“我虽然在南昌出生,在那生活了19年,但我来到赣州已有23年,我喜欢赣州这座城市,也把赣州作为第二故乡。”
1998年,南昌籍的梁勇成为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的学生,自此开启了他与赣州的不解之缘。他围绕稀土冶金进行了基础而专业的学习,坚定了在稀土冶金方向上的科研理想。2002年,他选择了继续攻读本校的硕士研究生,构建起专业知识体系。他用勤奋与刻苦研究,提前半年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业。“学无止境,我希望在学术领域有新的突破。”梁勇告诉记者,“因此,我前往中南大学,师从钨冶炼大师赵中伟,攻读博士。在导师的引领下,我对钨冶炼有了全新的认识。在博士后阶段,我进一步研究了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。”在无数个与实验室为伴的日子里,他反复试验,查阅文献资料,向导师求教,知识理论基础与日俱增。
得益于深厚的学术基础,在科研这条道路上,梁勇披荆斩棘,取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与奖励,也为赣南的钨矿和稀土冶炼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他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完成的《铵盐体系白钨绿色冶炼关键技术和装备集成创新及产业化》项目,在国际上首创了铵盐-氟盐分解白钨矿冶炼工艺,解决了铵盐不能彻底分解白钨的世界难题,率先实现了白钨绿色高效冶炼和废水零排放。在《稀土废料(渣)高效绿色提取关键技术及应用》项目中,他创新性提出采用无污染浸出技术,实现了稀土与铝、硅、氟的经济、绿色分离,实现了稀土的均衡高效提取……近5年来,梁勇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,省部级及企业项目10余项,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,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件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中国稀土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荣获第二届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者奖。
面对成绩,梁勇坦言:“科研人的初心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上,全身心地奉献。”
对于如何保持科技创新活力,梁勇说:“首先是牢记科研初心,其次要实时归零,保持对新技术新高度的渴望。还有一点很重要,要到生产中去了解冶炼技术的症结在哪里,我们研究的重点就在哪里。”多年来的科研学习、工作、生活,让梁勇养成了相对固定的日程表:早起第一件事是了解最新的学术文献,浏览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,到实验室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,查看实验手册,每周至少去一次校企合作点,查看车间生产,与工人交流,并记录生产环节的难点问题。
作为一名学者型科研工作者,梁勇严谨的科研作风也传递给了学生。今年刚上研一的徐略渭告诉记者:“梁勇老师在科研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,他对科研的灵敏嗅觉源于他深厚的学术积淀。我们都很佩服他的努力、严谨,以及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。他常说,有时候最核心的东西就藏在人们认为寻常的实验现象里。”
从2005年从事科研教学以来,梁勇培养过的学生已近2000名,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从事与金属冶炼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工作。